第二六一章 宣战-《中国体育人》
第(1/3)页
美国历史上第三大的股灾果然非同小可,整个上午,华尔街一片哀嚎,几乎每个人都在疯狂的抛售股票,经过这一个上午,不知道会有人宣布破产。
而坏消息也不断的传来,日本在昨天的晚报上,已经登出了空袭珍珠港的消息,日本人的报道当中,自然是刻意的去夸大了战果,将偷袭珍珠港形容成一次空前的伟大胜利,甚是声称日本已经全歼了太平洋舰队。同时日本也对美国和英国正式宣战。
这个消息传到美国的时候,正好是美国时间的12月8日上午,华尔街得到这个消息后,原本就狂跌的股市迅速做出了反应,道琼斯指数顿时一泻千里。
紧接着香港和菲律宾也先后传来的消息,在日本偷袭珍珠港8个小时候,日本军队正式向香港发动了进攻,驻守香港的英军宣布投降。
而在上海方面,日军也占领的公共租界。英国在华的势力彻底的被扫荡一空。
在法国战败以后,法国就已经失去了对上海法租界的控制,实际上此时的法租界已经处于日本人的实质控制之下。上海的公共租界,英军也早已经撤离,所以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控制了整个上海的租借地区。
在日军占领香港之后的两个小时,日军的飞机又出现在了菲律宾的上空,轰炸了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,然后派兵登陆的菲律宾。
此时美军排在菲律宾的军事总指挥官,也是美国远东军总司令,正是大名鼎鼎的道格拉斯-麦克阿瑟将军。
此时的麦克阿瑟麾下有两个军的部队,而且拥有海军和空军,虽然总体的军事力量上不如日军,可也不是完全没有一战之力,稍微防守一下还是能做到的。但是麦克阿瑟对日军的进攻判断错误,指挥出现了失误,导致美军在菲律宾的战斗机全都被日军摧毁,使得美军丧失了空中防御能力。结果就导致美军在菲律宾的溃败。当时的麦克阿瑟差点拿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,好在罗斯福亲自命令麦克阿瑟撤离,最终麦克阿瑟才撤到了澳大利亚。
未来的美国人将麦克阿瑟吹捧成一代名将,然而看看麦克阿瑟在历届战争中的糟糕的指挥,他很明显的是一个资历远远大于实力的将领。不说在未来的朝鲜战场上各种被吊打,单说菲律宾的时候,也是各种指挥失当,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。这家伙有点像曾国藩,三天两头的吃败仗,履历基本上是屡败屡战,各种差点自杀,最终战争结束的时候却是功劳最大的那一个。
日本向菲律宾发动进攻的消息,也很快的传到了美国,得知美军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也保不住了,华尔街又遭到了一记重击,原本那些期盼着股市会反弹的人,也彻底的放弃希望,而那些原本要抄底的人,也意识到这一轮下跌才刚刚开始,距离股市跌倒低谷还早着呢,现在抄底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没有人接盘,道琼斯指数自然是一跌再跌,对于那些股民来说,这简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煎熬,或许每眨一下眼睛,他们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就会下跌一个价位。
终于到了中午,股市休市了,而这时候也有消息传出,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会发表讲话,而且这次讲话会通过收音机,向全美直播。
……
美国国会,罗斯福总统坐在讲台前发表演讲,他身后是副总统亨利-华莱士和众议院院长山姆-雷伯恩,而在雷伯恩前面是是一个身穿制服的男子,他是罗斯福的儿子詹姆斯-罗斯福,是他把罗斯福护送到国会的。
“昨天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日子……”罗斯福对着话筒,开始了他的演讲。
这一次的演讲很短,只持续了7分钟多一点,对于很擅长演讲的罗斯福来说,7分钟的演讲的确是太微不足道了。
然而这短短的7分钟,则是美国历史上所有政治演讲中最著名的一次,美国人将其称之为“infamy-speech”。而这次演讲的影响力,也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,在事件”爆发以后,小布什总统曾经模仿过罗斯福的这次演讲,甚至在演讲中重复使用了罗斯福的主题。小布什通过这次演讲,将“911事件”和珍珠港事件联系在一次,或许是小布什的这种表现让人们想起了罗斯福,于是乎小布什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,这种支持也让小布什可以在两年后比较顺利的发动伊拉克战争。
……
罗斯福在国会的讲话结束后,仅仅过了半个小时,美国的参议院就通过了对日本宣战的法案,投票结果是82比0,每一个参议员都投了赞成票。
随后的众议院表决当中,对日本宣战的法案也获得了通过,投票结果是388比1,唯一一个投出反对票的,是议员珍妮特-兰金。
珍妮特-兰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议员,她是一位和平主义者,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,她就投票反对对德宣战,当时反对对德宣战的议员一共有五十人,如今她再一次反对美国对日本宣战,只不过这一次,所有议员当中只有她一个人反对。
其他国会议员在投票前就已经劝说过珍妮特-兰金,希望她可以投出赞成票,让对日宣战的法案可以全票通过,然而她人的劝说并没有成功,珍妮特-兰金固执的认为,选民之所以会支持她,就是因为她会反对战争。
但事实却并非如此,选民支持珍妮特-兰金或许是期望和平,但并不代表被人欺负到头上还不还击。这一票直接结束了珍妮特-兰金的政治生涯,她永远的失去了选民的支持,下届竞选连任失败。在参议院的投票结束以后,她也被一群愤怒的记者围在一个电话亭里,最终在警察的护送下,她才得以离去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