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四八章 转移财产-《中国体育人》
第(1/3)页
司徒先生摆出一副教导晚辈的样子,开口说道:陈强,这件事情你做错了!虽然现如今盟军攻势如潮,但谁有能真的保证,明年春天以前,战争真的会结束呢?日本人可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打下我们半壁江山,即便有美国人和苏联人的帮忙,我们收复河山又岂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事情?
就算一切如你所料,明年春天以前,战争便已经结束,但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再需要武器弹药。百年以来,中国屡屡被列强所侵略,不就是因为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么?如果我们的中国军队如同美军一般,哪怕只有美军一半的实力,我想日本人也不敢犯我国土!无论何时,我们都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。所以无论这一批武器弹药,我们是否能用得上,我们都需要。
司徒先生说完这些,长叹一口气,接着道:陈强啊,我们不说战争债券的事情,单说你刚刚在酒宴上的所作所为,怕是已经得罪了那位魏大使,有句话叫宁得罪君子,莫得罪小人。据我了解,魏大使还是深受重庆达官贵人信任的,要不然也坐不上驻美大使这个重要的位置,这位魏大使自从上任以来,虽然没有多少功劳,但也算是有些苦劳,日后回国必然会高升,你得罪他的话,他以后说不定会报复你的。依我看来,重庆发行的债券,你还是买上一些吧,算是跟魏大使缓和一下关系,花钱买平安。
司徒先生说话的同时,露出了一脸担忧的表情,他是真的在为陈强担心。
陈强能够体会到,司徒先生是真的为自己好,于是陈强开口解释道:先生,我能理解你的想法,我也希望中国可以富国强军,以后再也不受列强欺辱,但是先生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,赶走日本人后,战争就真的结束了么?
你是什么意思?难道你觉得美国人或者苏联人,要对我们不利?司徒先生开口问道。
先生,我倒不是那个意思。我是说咱们国内,原本就是存在分歧的,若不是日本人想要灭亡咱们中国,或许国内也不会摒弃前嫌,一致对外,可即便是统一抗战期间,摩擦也一直存在。一旦我们赶走了日本人,少了这个共同的敌人,怕是也难以太平啊!陈强开口说道。
抗战已经打了很多年了,国家已经被打的千疮百孔,也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了,现在国内的老百姓都渴望和平,我就不信会有人背弃民意,再掀战火!司徒先生开口说道。
我知道先生在洪门恳亲大会上提出,希望抗战结束以后召开国民代表会议,成立民主政府,你觉得重庆方面会答应这个要求么?要是他们愿意答应的话,放在十几年前早就答应了。陈强开口说道。
三月份,美洲洪门在纽约举行了恳亲大会,司徒先生被选为全美总主席,成为了美洲华侨领袖,在会议上,司徒先生联合美洲各华侨报界发出了一个著名的《十报宣言》,核心就是呼吁在抗战胜利以后,还政于民,召开国民代表大会,成立民主政府。
司徒先生的愿望是好的,他不希望好不容易赶走日本人后,国内却再次陷入到内战当中,但是司徒先生心中也知道,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期盼,能不能达成,关键是看重庆方面的态度。
陈强的话让司徒先生陷入到了短暂的沉思当中,他确实无法保证,抗日战争结束后,国内就真的会迎来和平。
陈强则接着说道:我之所以不愿意购买战争债券,是我想到了一个最坏的可能性。那就是我们赶走了日本人,但是却又陷入了新的内战当中,这些战争债券所购买到武器恰好运会国内,到那个时候,这些武器所对准的可就是我们自己的同胞,而且很可能是那些跟日本人拼过命的战士们!
司徒先生微微张了张嘴,却没有说话,他不否认会出现这种可能性,而且这种可能性,对于司徒先生来说,或者说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,着实是太残酷了。
陈强接着说道:我不想看到,我为国尽力,结果成为了内战的助力。重庆方面若是为了战后重建而发行债券,我必然会鼎力支持,哪怕是买些粮食回去,让我们中国人吃上一口饱饭,我也会倾囊相助,但为了买武器发行债券,我还是敬而远之吧。至于得罪了那位魏大使,我倒是不在乎,反正我现在身在美国,他也拿我没办法!
那你还能一辈子待在美国不会去么?我这个老头子都时常有思乡之情,想要回去看看,你还这么年轻,日子还长着呢!司徒先生开口说道。
没事的,我在美国有靠山靠山,就算是回国,魏大使也不敢对付我,重庆那边的人可不敢不给美国人面子。陈强开口说道。
美国的靠山?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呢!虽说有句话叫不看僧面看佛面,但罗斯福已经去世了,就连我们纽约的洪门,平日里行事都要小心许多。司徒先生开口说道。
司徒先生与罗斯福总统关系莫逆,当年司徒先生还是安良总堂大佬的时候,罗斯福正是司徒先生的法律顾问,后来罗斯福从政,司徒先生也多有赞助,就连陈强跟罗斯福相识,也是经过司徒先生介绍的。可以说三四十年代,洪门在美国混的风生水起,也有罗斯福保驾护航的功劳。
而自从罗斯福去世后,司徒先生显然是少了一个大靠山,没有美国总统罩着,司徒先生平日里当然要谨慎一些,连带着其他洪门子弟也要缩着脖子过日子了。
陈强与罗斯福的关系,司徒先生也是知道的,所以当陈强说起靠山的时候,司徒先生首先想到的便是刚刚去世的罗斯福。
陈强却微微一笑,压低了声音说道:先生,我说的靠山可不是罗斯福,而是杜鲁门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