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长期的安稳,自然汇聚了各地逃难而来的百姓,加上那些年山西风调雨顺,连年丰收,人口数量自然增多。 只不过,人增多了,地可没增加多少,没办法,山西地形就这样,山多地少,你就是再垦荒,那也不能在石头上种庄稼。 山西人均田亩过少,田亩过于集中在大户之中,农民普遍是佃户,山东、河南等地空有良田荒芜,缺乏人力垦荒耕种,这些现实都决定了移民势在必行。 当然,从战略上来考虑,山东、河南等地是北平的大后方,一旦宣府、北平、辽东等地告急,第一个被征召运输粮草的,绝对是山东、河南等地的百姓。 如果说山东、河南百姓人口数量少,能抽调出来的人丁有限,那损害的将是北方大局。毕竟北平有战事,你总不能从山西调粮吧,等粮车从太行山里钻出来,战争都结束了…… 作为战略后方,需要大量的人丁,也需要充足的粮食。 唯有移民,方可解决这些问题。 徐达明白这些道理,也清楚山西人口众多,移一些人出去也无妨,只是十分担忧:“迁移山西百姓臣不反对,可百万之巨,很可能会生出乱子,反而不利大局。” 朱标微微点头,对徐达伸出了三根手指:“移民百万同样分三步走,第一步,力争今年移民十万人。第二步,准备三年时间,移民四十万。第三步,用五年时间,移民六十万。” “换言之,未来近十年,山西需要集中力气解决移民问题。朝廷在这方面也需要出力气,之前孤所说的走私所得利润,便需要全部应用在这件事上。当然,只靠走私所得利根本不能填补这个窟窿……” 移民不是什么难事,搬家而已。 真正的困难在于这些人愿不愿意搬家,搬家之后如何安顿,而这一切都需要钱来驱动。 光说到了山东给他们每户五十亩地,不给他们耕牛、农具与钱粮,靠着一双手想垦出五十亩的荒地来,那也不现实啊。朝廷不是不能一次多迁移一些百姓,只是财政压力在那搁着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…… 朱标对徐达道:“移民之事虽然需要的时日长,可影响并不小,地方上不允许出现乱子,魏国公明白孤的意思吧?”